孟子认为,“人和”即民心为王天下之本,而仁政又为争取“人和”之本。?优′品`小+税/王! `冕+费~粤·读,而
“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”,“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寡助之至,亲戚
畔(叛)之;多助之至,天下顺之。以天下之所顺,攻亲戚之所畔:故君子有不战,
战必胜矣”(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)。这就是孟子主张以“仁政”而王天下的逻辑
论证。
孟子不但提出和论证了“行仁政而王”的主张,而且还阐述了实施仁政的具体
的政治、经济政策。孟子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是置民恒产论。孟子认为,要实行仁
政,首先就必须由国家向百姓提供一份赖以生存的、为生活所必需的产业作为物质
基础。因为“民之为道也,有恒产者有恒心,无恒产者无恒心”(《孟子·滕文公
上》)。他置民恒产的方案是:所谓“恒产”,具体说是指维持一个八口之家(包
括一个男丁和他的父、母、妻以及四个子女)的农户的生活所需要的耕地、住宅以
及其他农副业生产资料。!萝`拉?暁+说^ _蕪`错/内.容_它们是百亩之田,五亩之宅,若干株桑树以供养蚕织帛,
还有若干鸡、猪、狗等家畜。孟子认为,有了这种“恒产”,每个农户就可保证老
年人个个穿绵吃肉,一般人不冻不饿,而仁政的基础就奠定了。
为了实施民有恒产的计划,孟子又提出了恢复井田制度。第一,把耕地划为井
字形的方块,每井九百亩,每块百亩,中间的百亩为“公田”,周围的八百亩分给
八家农户作为私用,使八家“皆私百亩”。第二,八家农户提供劳力地租,“同养
公田”即共同耕作公田,在完成公田的耕作任务后,才能干自己私田上的农活,即
“公事毕,然后敢治私事”。第三,各农户“死徙无出乡”,永不离开家乡,并按
井编组,“出入相友,守望相助,疾病相扶”,互相友爱,互相帮助。+x,s,a+n?y*e?w?u`._c¢o\m*一有盗贼,
共同防御;一有疾病,互相照顾,形成一个亲爱和睦的小农经济社区。第四,这种
“九一而助”的井田制度只适用于“野”,至于“国中”即城内和近郊则不划并地,
而实行“什一而使自赋”,即由土地的所有者向国家缴纳十分之一的实物地租。第
五,这种井田制度还得“润泽之”,根据实情进行适度调整。
在先秦诸子中,关干社会分工、交换和商品价值的论述,孟子是最为精彩的。
他批判了许行否定社会分工、交换的观点,提出:
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?有大人之事,有小人之事。且一人之身,
而百工之所为备,如必有为而后用之,是率天下而路也。故曰:或劳心,
或劳力;劳心者治人,劳力者治于人;治于人者食人,治人者食于人,天
下之通义也。(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)
孟子从人的社会性出发,肯定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必要性,而且认为脑力劳动
同体力劳动的分工与农业与手工业的分工一样,都是一种“通工易事”的关系。这
样,孟子就从生产分工的必然性推论出阶级分工的必然性。
人们公认孟子将先秦的民本思想发展到了高峰。但人们所认为“高峰”的那些
民本思想,如果严格分析,其实并不是民本思想,而是地地道道的朴素民主思想。
平等精神是少数服从多数的必然前提,因而是民主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