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后汉书》说王
充在洛阳,“家贫无书,常游洛阳市肆,阅所卖书,一见辄能诵忆,途通众流百家
之言。”在熟读经史之余,王充还兼及百家,通诸子之学。浅学俗儒多拘守经本,
认为经为圣人所造,是真理所在,皓首穷经;一经之中,又专守一师之说,抱残守
缺,排斥异己。更莫说儒书以外的诸子百家了。因此他们目光短浅,见解鄙俗。王
充通过对儒书与诸子百家的对比研究,认为诸子与儒经同等重要,有时子书甚至比
经书还为可靠。他说:五经遭秦朝“燔烧禁防,伏生之徒,抱经深藏”,汉兴,
“经书缺灭而不明,篇章弃散而不具”、晁错之徒受经于伏生,自后名师儒者,
“各以私意,分析文字”,师徒传相授受,形成了所谓的家法和师法。经书本身的
正误已难以辨别,更莫说经师讲解的是是非非了。相反的是,“秦虽无道,不播诸
子”。由此看来,经书有遗篇,而诸子无缺文。孰劣孰优就不辩自明了。王充认为:
“诸子尺书,文篇俱在,可观读以正说。”王充说:圣人作经也有文献依据,“六
经之作皆有据”。由此言之,“书(于史)亦为本,经亦为末。末失事实,本得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