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作过全面的分析和论述。《逢遇篇》将入仕宦的达与不达归
结为遇与不遇:
操行有常贤,仕宦无常遇。贤不贤,才也;遇不遇,时也。才高行洁,不可保
以必尊贵;能薄操浊,不可保以必卑贱。或才高行洁,不遇,退在下流;薄能浊操,
遇,进在众上。世各自有以取士,士亦各自得以进。进在遇,退在不遇。处尊居显,
未必贤,遇也;位卑在下,未必愚,不遇也。
古人常说“千里马常有,伯乐不常有”,贤才常有,但仕宦的机会不常有。生
逢其时,仕遇其主,虽才浅德薄也因缘得进;反之,如果生不逢时,所遇非人,即
使才高八斗,德比夷齐,也会落拓在野,沉沦下僚。这在缺乏健全的竟争机制时更
是如此。不过王充生当光武、明帝、章帝、和帝之世,正是东汉王朝的上升时期,
征辟举拔之制,还是比较正常的,似乎谈不上生不逢时的问题,但并不排除其所遇
非人的可能。《后汉书》说他“仕郡为功曹,以数谏争不合去”。王充也曾自纪建
初初年,中州欠收,充曾上书郡守,主张厉行节俭,以备困乏,但“言不纳用”;
时俗嗜酒,充以为酒耗五谷,又有醺酒滋事之忧,奏记郡守:主张“禁酒”,亦不
被重视。读书人的看家本领就是建言献策,既然言不纳用,可见他遇到的确实并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