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《后汉书》)。~幻_想^姬` ¨罪\辛·漳¨洁,哽^芯~快,王充在《对作篇》中更具体地揭示了本书的内容:
是故《论衡》之造也,起众书并失实,虚妄之言胜真美也。故虚妄之语不黜,
则华文(浮华之文)不见息;华文放流(大肆流行),则实事不见用。故《论衡》
者所以铨轻重之言,立真伪之平,非育调饰辞,为奇伟之观也。
又说:
今《论衡》就世俗之书,订其真伪,辨其实虚,非造始更为,无本于前也。
这里说的是订正书本的“虚妄之言”和“华文浮辞”,解决学术上的错误言论。
充又说:
《论衡》细说微论,解释世俗之疑,辨照然否之理。
这是辨明世俗的疑惑,解决生活中的疑难问题。
《论衡》是王充的经意之作,其书虽然初成于永平建初时期,事隔20作后,他
重修《论衡》,仍然十分用心。谢承《后汉书》说他“于宅内门户炉柱各置笔砚简
牍,见事而作,著《论衡》85篇。”(《艺文类聚》卷58引)范晔《后汉书》亦说
充“以借儒守文,多失其真。.暁^税~C+M-S· ¢勉`沸\阅,犊!乃闭门潜思,绝庆吊之礼,户牖壁墙各置刀笔,著
《论衡》八十五篇。”可见他晚年闭门深思,断绝社交往来,在家里四到八处都放
有笔墨简编,灵感所到,即行著录。通过这样深思熟虑,潜心著述,才写成了《论
衡》的最后定本。其思深,其功勤,于此可见一斑。
第四类是颐情养性之作,有《养性》之书。《自纪篇》:
年届70,时可悬舆……历数冉冉,庚辛域际,虽惧终祖,愚犹沛沛(心潮激荡),
乃作《养性》之书十六篇。养气自守,适食则(节)酒。
王充在庚辛之际,年届70,则此“庚”,指和帝永元二年庚寅,为公元90年;
“辛”,即永无三年辛卯,为公元91年。其时王充65岁。“发白齿落”,“贫无供
养”,又加用思太专,伤耗精气,刘勰《文心雕龙·神思》说“桓谭疾感于苦思,
王弃气竭于思虑”,正是指此而言。-墈?书`君¨ ?追?罪·歆,蟑*結-故充“养气自守”,“爱精自保”,时辅以
“服药引导”,希望“性命可延”。并著《养性》之书来总结经验。王充在谈到
《养性》之书的具体内容时,还说到:“上自黄(帝)唐(尧),下臻秦汉而来,
折衷以圣道,析理于通才,如衡之平,如鉴之开,幼老生死古今,罔不详该。”可
见书中还广征博引古今养生成就,用圣人之言折衷去取,概括了古今幼老生死问题。
言之有据,议论平实,就像天平一般平正,明镜一样清沏。《养性》书今已不传。
虞翻《会稽典录》曰:“王充年渐70,乃作《养生》之书,凡16篇。”(《太平御
览》卷720)。《文心雕龙·养气篇》曰:“昔王充著述,制‘养气’之篇,验已
(既有经验)而作,岂虚语哉!”《养性》书名,虞翻作《养生》,刘勰作“养气”,
朱谦之说是《养性》之误;蒋祖怡《王充卷》又说刘勰所称《养气篇》为《养性书》
16篇之一(页115,196)。其实“生”“性”相通,《养生》即《养性》;王充以
气为生命之源:“用气为性”,“以气为寿”(《无形篇》),养生(或养性)必
先养气,刘勰乃依其要旨而称名,并非有误。至于说《养气》为《养性》之一,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