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到的,而各种事物、
现象却是由它形成。正因为它“无形”所以就只好称它作“无”。也可以叫“道”,
“道,无形不系,常不可名。”(《老子》第三十二章注)“寂然无体,不可为象。
是道不可体,故但志慕而已。”(《论语·述而》邢囗疏引王弼《论语释疑》)”
道*和*无一能生成万物,又存在于万物之中,谁也不能叫出它具体的名称来,只
能意会而已。王弼又借用古代“五行”的学说,而赋予它新的意义。他说:“天生
五物,无物为用。”(《老子指略》)五物,又称五材,即金本水火土。它是自然
界中存在的五种基本物质,是“有形”的东西,与生成万物的“无”是矛盾的,所
以,有形的五物依靠“无”才能发挥作用,产生万物。“五物之母,不炎不寒,不
柔不刚。”(同上)那仍然是没有寒热刚柔、不能感知的“无”。他借用老子的
“无”来表达他自己对生成万物的原始物质的认识。这个“无”才是本,而一切的
表象都是末,是由“本”产生出来的。
这种不能感知的细微物质又是怎样生成万物的呢?他说:“中和备质,五材无
名也。”(《论语·述而》皇侃疏王弼《论语释疑》)无名,即无形。以无形的
“五材”,即细微物质,通过“中和”的形式而生成万物。他的“中和”,不是有
形物的掺合,不是保持物质原有特性的物理过程,而是通过化学的过程“中和”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