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小说网

繁体版 简体版
找小说网 > 中国历代大儒 > 第110章完结

第110章完结

智者虑能,明者虑策,弗能违也,刚众才之用尽矣”(《周易·损卦》注)!上下

齐心协力,各尽其能,各司其职,国君无为而国大治。,8!6′k?a·n^s?h?u·.¨n-e*t+

无为而治可以使社会各方面处于自然的和谐和系统的稳定。权力和刑罚的使用

要有限度,不能破坏社会的自然和谐。人们的利与欲的思想是实际存在的,必须正

视这个事实。只是人们不能过分追求。因为物极必反,走到极端就有害了。“求之

多者,攻之者众,为物所病,故大费、厚亡也”(《老子》第四十四章注)。想得

多反而会失去更多。“贪货无厌,其身必少”(同上)。要顺其自然引导人民。如

果统治者利用权力,使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,穷奢极侈,“离其清静,行其躁欲,

弃其谦后,任其威权,则物扰而民僻(邪),威不能复制民。民不能堪其威,则上

下大溃矣”(《老子》第七十二章注)。国君自己丧失威信。·0!0·小`税/惘* +醉~薪+彰^結?哽*辛*哙-滥用权力只会使整个

社会不自然和谐。“若乃多其法网,烦其刑罚,塞其径路,攻其幽宅,则万物失其

自然,百姓丧其手足。鸟乱于上,鱼乱于下”(《老子》第四十九章注)。只会弄

得社会动荡不安。应该“因物之性,不假刑以物”(《老子》第三十六章注)。

“不以刑制使物,而以观感化物者也……不见圣人使百姓,而百姓自服也。”(

《周易·观卦》注)。所以,国君所为,影响一国风气,上行下效,“上之所欲,

民从之速也”(《老子》第五十七章注)。倘若“我之所欲为无欲,而民亦无欲而

自朴也”(同上)。统治者无为,不多欲兴事,百姓自然纯朴而安乐,社会自然安

定。一民之所以僻(邪),治之所以乱,皆由上,不由其下也”(《老子》第七十

五章注)。^我¨的+书~城+ ′追*蕞`芯\彰′截′因此,社会的混乱是由统治者们引起的。“夫恃威网以使物者,治之衰

也”(《老子》第六十章注)。仅靠威权来治国的,正是虚弱的表现,是一个国家

走下坡路的时候。当然,必要的制度和刑罚还是不可少的。但必须赏罚分明,辅之

以仁德,才能更好地引导人民和治理好国家。“囗者,明法断严,不可以慢,故居

德以明禁也。施而能严,严而能施,健而能说,美之道也”(《周易·夫卦》注)。

德与刑并不是对立的,都是治国中必需的手段,只是要处置恰当。“刚柔正而位当,

则邪不可以行矣”(《周易·既济卦》注)。一切邪恶的现象都不会再出现。

汉以来的名教(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道德思想)之治,随着社会的变革,经

学的衰微,已经暴露出严重的缺陷,曹操的刑名之治也暴露出不少的问题。此时,

必须要有新的理论来纠正名教的弊端,才能维护封建等级秩序。王弼认为,自然是

名教之本,名教出于自然。本,即是“无”,所以要无为而治。名教对维护国家的

等级制度、封建秩序,有着重要的作用。所以,名教是要讲的,但它毕竟是具体表

象,是“有”,它出自于自然这个本,所以更要注重自然。“万物以自然为性。”

“圣人达自然之性,畅万物之情,故因而不为,顺而不施”(《老子》第二十九章

注)。国君如果抓住了这个根本,人们友好相处,六亲和睦,尊卑有序。不强调名

教这个“有”,也能理顺名分等级秩序。他说:“居于尊位,而明于家道,则下莫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