种防范和驯化措施。¢求?书\帮· ~首\发,孔颖达还进一步从自然界的秩序性和动物的嗜欲现象中,找到
了礼义精神的客观依据,论证礼的产生渊源悠远。他说:“物生则自然而有尊卑,
若羊羔跪乳,鸿雁飞有行列,岂由教之者哉!”尊卑秩序是生物的本性,而事物生
来就有秩序,“三才既判,尊卑自然而有”。可见,礼有其客观必然性。那么儒家
所研习的礼又产生于何时呢?他说礼的产生有一个发展过程:“播黍则大享(礼)
之滥觞,土鼓(乐)乃云门(舞)之拳石(基础),冠冕饰于轩(黄帝)初,玉帛
朝于虞(舜)始;夏商革命,损益可知;文武重光,典章斯备。泪乎旦姬(周公),
负囗临朝,述曲礼以节威仪,制周礼而经邦国。”据《礼记》所载,燔黍、土鼓都
是神农时代的礼乐。神农与黄帝、尧舜都是上古军事民主制时期首领,属于氏族社
会。孔颖达把中国传统礼乐远溯于原始社会,这是合乎民俗学研究结果的。¢比?奇¢中¨文¢网? -追,醉/歆_章.截_他考察
了五礼产生过程,说尊卑之礼起于遂皇,嫁娶嘉礼始于伏羲,祭礼吉礼起于神农,
至黄帝,吉凶军宾嘉五礼备,然而形成制度,定为典则,则在周公辅成之时矣。虽
然一鳞半爪未免牵强,但说礼制产生是逐渐完备的,则见识过人。在谈礼的功能时,
孔颖达综合旧说,从声训的角度训释说:“礼,体也,履也,理也。”体是体用之
体,即根本法则,统之于心;履即实践,即体用之用,指礼节仪文指导实践;理即
治,指礼具有使天下走向大治的功能。具体地讲,《周礼》属于体,是经邦治国之
大经大法;《仪礼》属于履,是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。也就是文献所谓“经礼三百
(周礼),曲礼三千(仪礼)”。经之与曲,体之与履,一大一小,一简一繁,各
有专主,相辅为用。至于三礼的作者,孔颖达明确认为:“周公所制之礼则《周官》
(周礼)、《仪和》也。/搜,嗖`小`税+徃? ?首^发/”孔子的功劳,则是在礼坏乐崩的春秋时期“订礼正乐”。
《礼记》则是孔子弟子“七十二之徒共撰所闻”,其中“或录旧礼之义,或录变礼
所由,或兼记体履,或杂序得失”,《礼记》是礼乐原理的理论阐述,无怪乎孔颖
达要取它来代表“礼经”了。
孔颖达论《春秋》说:“《春秋》者,纪人君动作之务,是古史职之书。”
(《春秋正义序》,下同)《春秋》就其本源上讲,不外乎史官记事的史书。然而
记事之中有书法存焉,那就是褒善贬恶,而褒贬的标准则是礼义,故《春秋》即是
礼乐原理的具体运用。通过叙事来寓褒贬,通过褒贬来宣传礼法,这就是《春秋》
的主题思想。孔颖达说:春秋之时,“下陵上替,内叛外侵,九域骚然,三纲遂绝”,
阶级矛盾,民族矛盾,社会治安,伦理道德,无一不尖锐对立,十分混乱。孔子生
逢乱世,心怀大圣,“想垂之以法则无位,正之以武则无兵,赏之以利则无财,说
之以道则不用”,读书人一无所有,只有将满腔热情与愤懑诉诸笔端,著书立说以
存其正论。因鲁史所记多有得失善恶之行,故依据经法来一一加以绳正,予以褒贬。
他的褒贬十分贴切准确,令人信眼,“一字所嘉,有同华衮之赠,一言所黜,无异
萧斧之诛!”真是威力无比,一枝秃笔胜过十万雄兵!
自从孔子死后,对六经的论述虽然时见载籍,但都没有孔颖达评说得这样全面
具体、影响深远。郑玄、王肃遍注群经,容或有较系统的论述(如郑氏《六艺论》),
但现在大都失传,不像孔氏诸说保存完整。自从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