序》),失去疏家本旨;刘炫作《春秋左氏传》疏,用杜注却匡杜失,孔颖达也斥
责他“蠹生于木还食其木,非其理也。_k!a!n`s,h_u+a?p.p?.¨n`e?t?”(《春秋正义序》)于是将他驳杜之处一
一刊去。可见曲徇注文正合疏家规矩。至于杂引谶文,也要区别对待,谶文固多为
伪托,义理浮浅,当然不足为据;但是谶文也有很多两汉经师讲经遗说,说是孔子
之遗,固然虚妄,但义理精深,而又合乎孔子思想者,有利于封建道德者,引之又
何妨?“三纲”之说见于《礼纬含文嘉》,“易兼三义”之说见于《易纬·乾凿度》,
多精妙绝伦,堪为仪则。论者又说正义前后互歧,究其原因,在于所据经注和疏本
不同,原作者各有所尚,正义有时也因之以存异说。如《易》、《书》正义多引谶
文,而《春秋》正义又驳谶甚详,诸书对纬说态度就不一样,徒烦读者视听。但这
些对于洋洋洒洒数百万言的《五经正义》来说,毕竟是白璧微瑕,大纯小疵,丝毫
无损于《五经正义》统一经学,垂教百世的历史功绩。¨小?税?C-M′S_ ~庚¨薪¢罪~全.
(舒大刚 撰)
主要参考书
1.《旧唐书·孔颖达传》
2.《新唐书·儒学上》
3.《五经正义》《十三经注疏》本
亦凡公益图书馆扫校
下一篇 回目录
盛唐三贤 啖助·赵匡·陆淳
唐代中叶,学术界兴起了一个新《春秋》学派。这个学派以啖助、赵匡为先驱,
陆淳集大成,对当时学术界产生过很大影响。宋人陈振孙以为:“汉儒以来言《春
秋》者推宗三传,三传之外,能卓然有见于千载之后者,自啖氏始,不可没也。”
[注]清末皮锡瑞也说:“《春秋》杂采三传,自啖助始。”又说:“今世所传合三
传为一书者,自唐陆淳《春秋纂例》始。”“淳本啖助、赵匡之说,杂采三传,以
意去取,合为一书,变专门为通学,是《春秋》经学一大变。.第*一,看.书\惘^ !蕪,错-内~容~宋德治《春秋》者,
皆此一派。”[注]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经部总序认为,清代以前两千年经学“凡
六变”,其中唐代的“孔(颖达)、贾(公彦)、啖(助)、陆(淳)”为上承章
句之学,下启宋明理学的第二变。这些评价表明了啖赵陆学派在儒学史上的重要地
位。
一、新经学啖助开路 解《春秋》陆淳集成
啖、赵、陆虽然是中唐有影响的学者,但史籍对他们的生平、学术关系的记载
却语焉不详,往往引起混乱。为了行文方便,我们先从陆淳说起[注]。
陆淳,字伯冲,吴郡(今江苏苏州)人,是梁代名儒陆澄的七世孙,后因避唐
宪宗李纯讳,改名质。他自称“世以儒学著时”,可知其家以儒学为业。《旧唐书》
卷189下本传说他“有经学,尤深于《春秋》,少师事赵匡,匡师啖助。”关于他与
啖助、赵匡的关系,历来人们的认识都含混不清。除此一说外,《新唐书》卷200说
赵、陆皆为啖助弟子,陈振孙《直斋书录解题》卷3认为匡师助、陆师匡、助。今考
吕温代陆淳写的《进集注春秋表》,其中说:“臣(按:指陆淳)不揣蒙陋,裴然
有志,思窥圣奥,仰奉文明,以故润州丹阳县主簿臣啖助为严师,以故洋州刺史巨
赵匡为益友,考左氏之疏密……”[注]在这里,陆淳明确地称啖助为“严师”,赵
匡为“益友”,这是关于他与啖、赵二人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