系最为明白的材料。另据柳宗元《陆文
通先生墓表》说:“有吴郡人陆先生质,与其师友天水啖助泪赵匡,能知圣人之旨。”
可知啖、赵二人,一为陆淳之师,一为陆淳之友。事实上,啖为师,赵为友,陆淳
已作了明确的回答,已不存在什么问题了。还有一点,陆淳在《春秋集传纂例》卷
1《修传始终记》中简述啖、赵二人的生平时,称啖助为“啖先生”,称赵匡为“赵
子”,称啖助之名时说“讳助”,而称赵匡之名则直接说“名匡”,尊敬的程度大
不同,也可以作为啖助为师、赵匡为友的旁证。
陆淳的老师啖助,字叔佐,出生于唐太宗开元十二年(公元724年),赵州(今
河北赵县一带)人,后迁居关中。他学识渊博,对儒家经典造诣颇深。唐玄宗天宝
末年,客居于江东。后来因中原地区发生了安禄山、史思明之乱,他再没有回到关
申故里。在江东,他以文学入仕,做过台州临海县尉、润州丹阳主簿。任满后,就
在丹阳住了下来。他继承了先儒那种安贫乐道的精神,虽穷居陋巷、粗衣蔬食,仍
处之泰然。在这里,他潜心于《春秋》学研究。他不满意于前人对《春秋》的理解,
认为前人“传已互失经旨,注又不尽传意,《春秋》之义几乎泯灭”,于是发愤著
述,“考核三传,舍短取长,又集前贤注释,亦以愚意裨补阙漏,商榷得失,研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