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博士,与司封郎中徐岱、仓部郎中陆
质(即陆淳)、工部郎中张荐皆摄礼官,同修郊祀仪注,以备顾问。”由此可知,
在德宗贞元六年十一月以前,陆淳已任仓部郎中,并兼礼官(太常博士),与柳冕
等人一起制订郊享礼仪,备皇帝顾问。这时陆淳很受德宗的信任,他身为礼官,对
朝廷礼仪非常熟悉,曾著《类礼》20卷,惜已不存。贞元十一年七月,陆淳参加了
关于礻帝拾礼的讨论,这时他官左司郎中。
这以后,陆淳又因“细故”改任国子博士。改官的原因已不得而知,可能与朝
廷内部斗争有关。日温《代国子博士进集注春秋表》中说:“辄集注《春秋》经文,
勒成十卷,上下千年,研覃三纪,元首虽白,浊河已清。”[注]按一纪12年计算,
三纪为36年,陆淳跟啖助学习《春秋》是从上元二年(公元761年)开始的。由此推
算,36年以后,正是德宗贞元十二年(公元796年),这一年,他正在国子博士任上,
向德宗进献《集注春秋》。由于书中新颖的研究方法,切合现实政治的学术主张,
给当时学界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,因此,它立即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,特别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