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小说网

繁体版 简体版
找小说网 > 中国历代大儒 > 第145章完结

第145章完结

但是,满腹的文才并没有给李翱迅速带来好运,真正赏识他的人并不多。\暁?税_宅¢ ,更+欣~罪_全^在给

杨子陵的一封信中,李翱写道,当时巨卿名流,“立行光明,可以为后生之所依归

者,不过十人焉。其五六人则本无劝诱人之心,虽有卓荦奇怪之贤,固不可得而知

也。其余则虽或知之,欲为之荐言于人,又恐人之不我信,因人之所不信,复生疑

而不自信,自信且犹不固,矧曰能知人之固?是以再往见之或不如其初,三往见之

又不如其再。”因此碰壁不少。他本希望借助巨卿名流的奖拔,以自己的文才和学

识去获取功名,但“自属文求举有司,不获者三”,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不及第,

处境逐渐艰难,“栖逞往来,困苦饥寒”,显得很狼狈[注]。

贞元十二年(796年),韩愈受汴州刺史、宣武军节度使查晋的征辟,由洛阳来

到汴州。此时李翱在徐州刺史张建封幕中,也从徐州来到对州,与韩愈相识。¨优!品\小.税.旺¨ ,毋`错¨内_容`这以

后,李翱一直和韩愈保持着密切的关系。贞元十六年(800年)李翱又娶韩愈兄韩囗

之女为妻。韩愈比李翱大5岁,二人介于朋友、师生之间,在政治观点、学术思想上,

有许多相似之处。李翱对韩愈的学识和人品非常倾慕。他曾说:“我友韩愈非兹世

之文,古之文也;非兹世之人,古之人也。其词与其意适,则孟轲既没,亦不见有

过于斯者。”[注]他们的师友之情一直保持了29年,直到韩于长庆四年(824年)去

世。韩愈死后,李翱非常悲痛,写了一篇情深意切的祭文悼念他。文中说:“贞元

十二,兄在汴州。我游自徐,始得兄交。视我无能,待予以友。讲文析道,为益之

厚。二十九年,不知其久。”又亲自为韩愈作《行状》,交给史馆采用。

李翱还乐于把他的好朋友推荐给上司。贞元十二年前后,他向张建封推荐孟郊、

张籍、李景俭等人,高度称赞他们的才学和人品[注]。·y,p/x?s+w\.,n\e_t~李翱还与独孤朗、李渤、陆

修等人往来密切。这些人都是他和韩愈的终生好友与同道[注]。

贞元十四年,李翱终于进士及第,获得了万人欣羡的功名。这一年他27岁。

李翱依附于张建封,心理上是不平衡的。他常有一种寄人篱下、怀才不遇的感

觉。贞元十四年秋,有一只奇特的鸟飞到了宋州城郊,当地人都叫不出这种鸟的名

称,围观者很多。李翱认为这就是“鸾”鸟,与凤凰差不多[注]。他写下《知凤》

一文,借物抒情:

有小鸟止于人之家,其色青,鸠鹊鸟之属咸来哺之。未久,野之鸟羽而蜚者皆

以物至,如将南之,其虫积焉。君鸟之鸣声杂相乱;是鸟也,一其鸣而万物之声皆

息,人皆以为妖,吾诓知其非凤才类邪?

显然,他以凤自比,深感自己寄人篱下,独立不群,却没有人赏识。他希望有

朝一日能有人真正发现他的才华。

这一时期,李翱的学术思想渐渐成熟。就在他29岁那一年,即贞元十六年(80

0年),他写下了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《复性书》三篇。在这三篇著作中,

他对儒家心性理论进行了创造性的发挥,开启了宋明理学的基本方法和主题。

李翱进士及第后,“授校书郎,三迁至京兆府司录参军。”到元和初,“转国

子博士、史馆修撰”。

元和三年十月,户部侍郎杨于陵出任广州刺史、岭南节度使,表李翱掌记室。

四年正月,李翱携家眷离开洛阳,韩愈、石洪为他送行。韩愈专门写了一首《送李

翱》诗,表达自己的惜别之情。六月,李翱一行到达广州[注]。十一月,以节度掌

握书记奉碟知循州。元和五年正月,准制祭名山大川[注]。据《新唐书·杨于陵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