倒,而注意吸取佛教的思想营养,自觉地将这些思想营养融合到自己
的理论系统中去。他的学说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佛学,特别是佛教禅宗的理论。据
计有功《唐诗纪事》卷35载,李翱任朗州刺史时,有赠禅宗僧侣药山惟俨诗二首,
其中有“我来问道无余说,云在青霄水在瓶”之句,可以证明,李翱不仅与佛教禅
宗高僧有很深的交情,而且虚心向这些高僧请教佛教义理,并深有所悟。
李翱自觉吸取佛教的心胜学说,目的在于发展儒家的心性理论。他对佛理吸收
的同时,强调六经之旨是“列天地、立君臣、亲父子、别夫妇、明长幼、泱朋友”。
①他赞颂孔子是“圣人之大者也”。②他服膺儒学,在《与淮南节度使书》中,他
说:“翱自十五已后,即有志于仁义。”与他同时的韩愈首倡振兴儒学,攘斥佛老,
李翱作为韩愈的朋友兼学生,也为儒学复兴摇旗呐喊。他与韩愈所不同的是,韩愈
攘斥佛老,主要从外在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伦理等方面立论,而没有能在心性论
方面讲行“鞭辟近里”的阐发。韩愈在这方面的缺陷也成了他被后人批评的主要口
实。李翱反佛也涉及到佛教流行对封建国家政治、经济的蠹害,对中华儒家传统伦
理道德的冲击等方面,但他能在心性方面吸收佛教的学说,尝试创立一套新的心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