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小说网

繁体版 简体版
找小说网 > 中国历代大儒 > 第157章完结

第157章完结

大义。^欣¨捖`夲*鉮?戦\ /更`鑫`最^全~他在《唐故给事中皇太子侍读陆文通先生墓表》中概括说,对于《春秋》三

传论注疏说者百千人,著作“处则充栋宇,出则汗牛马,或合而隐,或乖而显,后

之学者穷老尽气,左视右顾,莫得而本”,而陆淳与啖助、赵匡“能知圣人之旨,

故《春秋》之言及是而光明,使庸人小童,皆可积学以入圣人之道,传圣人之教,

是其德其不侈大矣哉!”他盛赞陆淳等人的治学方法为普通人学习“圣人之道”提

供了简捷的途径,使人能真正把握“圣人之道”的真谛。

柳宗元还接受了陆淳学派的怀疑精神,对自己认为不正确的传统观念和说法大

胆怀疑,敢于否定,即使是经典之言,也往往以非圣人本意为由而加以批驳。他对

于自《诗》《书》直到孔、孟、董(仲舒),扬(雄)等人的著作或言论都进行过

批判。他还专门写了一部批判被称为“《春秋》外传”的《国语》的专著《非国语》。,纨?本\鰰/戦! `醉?芯-璋?踕-更,新_快′

后来有人批评柳宗元“是非多谬于圣人”、“悖理害道”,主要就是因为他对圣贤

的权威多有冒犯,引起一些卫道士的不满。

陆淳学派重“会通”的治学方法,也对柳宗元产生过重要影响。他反对“党枯

竹,护朽骨”,不墨守成说,解释儒经时除了不主一家外,进而兼取诸子百家。赵

匡曾经主张“既通经学,兼有诸子之学,取其所长,舍其偏滞”,“学兼经史,达

于政体”[注],在学术上兼收并蓄,开阔视野。柳宗元受他们的启发,认为“儒墨

名法”各家都具有“有益于世”的内容[注]。他又说:“杨、墨、申、商、刑名、

纵横之说……皆有以佐世”[注]。正是基于这种认识,在柳宗元身上较少酸腐之气、

文化心理上不那么狭隘,对待异质文化不像韩愈那样简单排斥。,墈`书,君/ !首¨发*他从古代各种文化、

各家学说中汲取了优秀的营养,对他政治上主张变革,思想上融合儒佛,文学上勇

于借鉴、大胆创新,具有积极的作用。

四、批判天人感应 恢复儒学原旨

传统儒学紧扣社会、人生的现实问题,以仁义礼乐为价值体系,干预社会政治

生活,努力于社会风俗的改善,重人道、轻天道,所以孔子“罕言性与天道”,

“六合之外,圣人存而不论”。孟子把天和人的心性联合在一起,提出“尽心”、

“知性”以“知天”,以此达到天人相通的目的。但孟子所说的“天”还不是有目

的、有意志的人格神。荀子更强调“唯圣人为不求知天”,提出“明于天人之分”,

“敬其在己者,而不慕其在天者”(《荀子·天论》)的光辉思想。因此,先秦儒

学始终洋溢着理性的精神。但到了秦汉以后,特别是经过董仲舒的改造,先秦儒学

的理性主义精神被泯没不彰。天被描绘为一个有意志的人格神,在冥冥之中主宰着

人间的祸福与国家的治乱兴衰。这种“天人感应”思想虽经王充等唯物论者的批判,

但一直在汉唐意识形态领域居于统治地位,儒学被披上了神学的外衣。连韩愈也信

守这种天命论,将人的贫富贵贱归之于天命。认为“贤不肖存乎己,贵与贱、祝与

福存乎天”[注]。在柳宗元时代,“务言天而不言人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