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小说网

繁体版 简体版
找小说网 > 中国历代大儒 > 第167章完结

第167章完结

的执着追求,一直过着亦官亦儒的生活。·小/税_C*M¢S/ ·追+罪~新!彰-踕_另外也可看出,周敦颐在物质生活上并不

宽裕。

从26岁开始,周敦颐就进入仕途,做了30年的地方官,主要是做司法官,建立

了一些政绩,受到当时一些士大夫的赞扬。在30年的政治生涯中,除了按当时的政

治要求做好本职工作之外,周敦颐几乎把全部精力投入了对儒学的研究与传授之中。

因此,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学术上,都获得了很高的声誉。下面概略介绍一下这位

理学开山祖师的行事与为人。

周敦颐,字茂叔。原名敦实,因避宋英宗旧讳改名敦颐。道州营道(今湖南道

县)人。生于宋真宗天禧元年(1017年),卒于宋神宗熙宁六年(1073年),谥号

元,称元公。他曾建书堂于庐山之麓,因堂前有一溪,乃以其家乡濂溪为之命名,

又将其书堂取名为濂溪书堂,晚年定居于此,故后人又称他为濂溪先生,把他创立

的学派称为“濂学”。_躌*4?墈!书\ ?蕞,芯.璋+劫^庚~鑫\筷¢其父周辅成,赐进士出身,官至贺州县令,于周敦颐15岁时

去世。宋仁宗天圣九年(1031年),年少的周敦颐随其母从营道到京师开封,投靠

舅父龙图阁直学士郑向,在郑的抚育下成长。24岁时,因其舅父的荫子关系,被朝

廷任命为洪州分宁县主簿。到任后,该县有一疑案久不能决,周敦颐在解决此案中

便初次显示了他的才能。庆历四年(1044年)调南安军司理参军,第二年,南安有

一狱四,法不当死,而转运使王逵却决定严加处理,众官虽觉不当,但他们慑于王

的权势,不敢出面讲话,惟敦颐独能据理力争,王逵不听,他便弃官而去,气忿地

说:“如此尚可仕乎?杀人以媚人,吾不为也。”(《宋史·道学一》本传)王逵

终于省悟,放弃了原来的意图,囚犯免于死刑。宋仁宗庆历六年(1046年),二程

的父亲大理寺臣程响在南安认识了周敦颐,见他“气貌非常人”,与之交谈,更知

其“为学知道”,同他结为朋友,随即将两个儿子程颢、程颐送至南安拜敦颐为师

受业。+微,趣*小?税_ -埂`新/嶵?筷+是年冬,移郴州郴县(今湖南郴县)县令,宋仁宗皇祐二年(1050年)改任

桂州桂阳(今湖南桂阳)令。因其在郴州和桂阳皆有治绩,得到了达官们的赏识和

推荐,于仁宗至和元年(1054年)改授大理寺丞,知洪州南昌县(今江西南昌)。

到任时,当本地人得知他就是当年在分宁做官时能辨明疑案的周敦颐,就高兴地说:

“是能辨分宁狱者,吾属得所诉矣。”(同上)仁宗嘉祐元年(1056年)改太子中

舍,签书署合州判官,共计五年。嘉祐六年(1061年),迁国子监博士,通判虔州。

宋英宗治平元年(1064年)移任永州通判。宋神宗熙宁元年(1068年),转虞部郎

中,擢提点广南西路刑狱,次年移知南康军。熙宁五年(1072年)定居于庐山濂溪

书堂,次年六月病死于此,终年57岁。

纵观周敦颐的政治生涯,其官阶并不显达,始终是地方官吏,如主簿、县令、

州判官、知州军等,主要是做司法工作,其政绩亦表现在司法工作之中,在当时算

得是一位清官。后来黄庭坚称颂他“人品甚高,胸怀洒落,如光风霁月,廉于取名

而锐于求志,薄于徽福而厚于得民,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,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”

(同上)。又《年谱》记载说:“先生素贫,初入京师,鬻其产以行,择留美四十

余亩,畀周兴耕之。”潘兴嗣说周敦颐在洪州南昌做官,得过一场大病,去看望他

时,“视其家,服御之物,止一敝箧,钱不满百。”(《濂溪先生墓志铭》)。

《年谱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