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”思想同人性论相结合的表现。所谓“中”,就是中正仁义。
怎样才会具有中正仁义的美德呢?《易通》提出了“无欲”、“主静”的修养方法。
“主静”的关键在于“寡欲”《通书·圣学章》说:
圣可学乎?曰:可。曰:有要乎?曰:有。请问焉。曰:一为要。一者无欲也,
无欲则虚静动直。虚静则明,明则通。动直则公,公则溥,明通公溥,庶矣乎!”
(《周子全书》卷9)
为什么无欲则虚静动直?由于没有个人私欲作怪,心则虚静,虚静就能明通事
理;在虚静中产生的行为是直起的行动。这就是所谓“静虚动直”。为什么动直则
公?既能虚静,则其动机正直,公道无私。何谓“公则博”?《易通》说:“天地
至公而已矣”,像天地那样至公无私,这就是“公则溥”。总之,要做到“无欲”,
才能“静”、“明”、“通”、“直”、“公”,达于圣人的境界。周敦颐提倡的
“寡欲”、“无欲”,被后来的理学家发展成为“去人欲、存天地”的禁欲主义说
教。
在《易通》的《礼乐》章中,周敦颐论述了礼乐问题。他第一次把维持封建制
关系的“礼”提到了“理”的高度说:“礼,理也;乐,和也。阴阳理而后和。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