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小说网

繁体版 简体版
找小说网 > 中国历代大儒 > 第180章完结

第180章完结

事关系上,他主张以理为本。\山.叶\屋! *庚_鑫¨蕞`全¨司马光说:“有兹事必有兹理,无兹理必无兹事。”

(《迂书·无怪》)前半句话是说,凡一事皆有一理,后半句是说,既然事事皆有

其理,那么,没有某事的理就没有某事的出现。总起来说,理是第一性的,事是派

生的,这个观点和二程的观点是一致的。

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和二程有不同之处。二程说:“格犹穷也,物犹理也。犹曰

穷其理而已矣。”(《二程遗书》卷25)认为格物就是穷理。司马光说:“格犹扦

也,御也,能扦御外物也。”为什么要这样来解释格物这个概念了司马光说:“人

之情莫不好善而恶恶,慕是而羞非。然善且是者寡,恶且非者实多,何哉?皆物诱

之也,物趋之也。”(《致知在格物论》)他认为,人们虽然都喜欢善,不喜欢恶,

以是为慕,以非为羞,但实际上是者少,非者多,要想做圣贤,实在不容易,为什

么呢?这是因为受到外物的引诱和蒙蔽的缘故,所以必须抵制外物的引诱才能做到

去恶从善,去非存是。¢白¢马,书′院? ,追·蕞·辛?蟑+结′司马光说,他训格物为抵制外物对人的侵害,也是为了更好

地求得知识,因为只有能抵制住外物的蒙蔽和引诱,才能获得知识,他是从修养论

和认识论一致的前提下,讲格物致知的。因此,司马光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和二程基

本是一致的。

对诚意、正心的问题,司马光也有自己的看法。他和其他理学家一样,对《大

学》提出的“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八条目,提

出了自己的观点。他认为,“格物致知”是基本功,既能格物致知,就能够“依仁

以为宅,遵义以为路。诚意以行之,正心以处之,修身以帅之,则天下国家何为而

不治哉?”(《致知在格物论》)其中,他着重对诚意、正心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讲

述。司马光说:“《中庸》所谓‘诚者天之道’,言聪明睿智无所赋也。*E¨Z/晓′税¨罔′ ?已_发/布~嶵+歆_蟑¨洁¢”“‘诚

之者人之道’,言好学从谏,人所为也。”(《答秉国第二书》)把“诚者天之道”,

“诚之者人之道”讲得十分言简意赅。讲到诚的重要性时,他说:“君子所以感人

者,其为诚乎!欺人者不旋踵人必知之,感人者益久,人益信之。”(《迂书》)

司马光自己很重视待人以诚,他说:“其诚乎,吾平生力行之,未尝须臾离也,故

立朝行己,俯仰无愧耳!”(《三朝名臣言行录》卷12)说到“正心”,“司马光

认为正心就是“治心”,如他说:“学者所以求治心者,学虽多,而心不治,安以

学为?”又说:“小人治迹,君子治心。”(《迂书》)在如何治心的问题上,司

马光说:“帅庸》所谓中者,动静云为,无过与不及也。二者皆虽为治心之术,其

事则殊矣。”(《答秉国第二书》)使语言行为不过分,无不足,达到“适中”,

恰到好处,就是治心之术。

格物致知和正心诚意是理学家们对修身治国的“君子”“贤人”之基本要求,

所以讨论得很多,司马光也不例外,他在这方面的见解,对二程、朱熹都有一定的

影响。

对性理问题,司马光不主张讲得太玄妙。他说:“《易》曰‘穷理尽性以至于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