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从古代儒学的政治理想中,寻求一种改造社会的方案,这于熙宁变法的改革思潮
是同步的。¢幻·想\姬/ \已.发+布_罪?歆/璋.截¨不过在具体方案上,他却不赞成王安石的变法方针。
熙宁二年,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相,准备实行变法。御史中丞吕公著向神宗推
存张载,说他“学有本源”。神宗于是召他进京,与他讨论治国之道。他阐述了自
己以三代之治为目标的政治理想。他认为“贫富不均,教养无法,虽欲言治,皆苟
而已”。托古改制是古代改革的传统模式,王安石变法也是拿《周礼》作依据的。
神宗听了他的话很赞赏,准备立即重用他,但他推辞了,说他刚从外任上来,不熟
悉朝政,等观察几个月以后看能不能有所贡献。以后王安石又找到他,请他出来参
与新政。他说:“朝廷将大有为,天下之士愿与下风,若与人为善,则就敢不尽,
如教玉人追琢,则人亦故有不能”,委婉地表示自己的主张有所不同。*兰!兰¢闻-穴- /首+发?张载的改革
主张和王安石的变法在改变贫富不均这一点是相同的,但方法和手段却不相同。王
安石首先是以法律手段,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,这样就侵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,是
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,但这些新法也没有马上给农民带来解决贫困的实惠,同时,
变法与守旧,新党与旧党,南派与北派的斗争又交织在一起,使得斗争更加复杂。
在这场斗争中,张载虽然采取中立的立场,但他原来的关系却与旧党比较接近。于
是,王安石命他到浙东审理一个案件。第二年,案件审理完了,回朝复命,正碰上
他的弟弟张天棋上书反对变法受到贬职的处分,他感到很不安。他的做官本来是为
了贯彻自己的政治理想,在这种情况下,他决定激流勇退,辞官回乡,继续他的学
术探索。
张载的改造社会的方案,也是从《周礼》那里找到根据的,他与王安石不同的
是,他要恢复古代的井田制来解决社会的贫富不均问题。·捖* - ′鰰~颤¨ .勉/费-阅,黩′他说:“治天下不由井地,
终无由得平,周道止是均平。”他想从土地制度入手,根本解决贫富不均的问题。
面对当时的社会状况,他认为变法是应该的,但王氏变法的具体过程失之急躁和烦
苛了,“变法须是通,通其变使民不倦”。
他的恢复井田制方案的具体内容是:把土地收归国有,然后按照古代的井田法
把天下之地“棋布画定”,分给农民。分得的土地不准出租和招佃,由国家统一征
收十分之一的税收。地主不准多占土地,为了照顾原来土地多的地主的利益,就按
照他们原有土地的多少、分给他们做一个田官,这些田官可收一定区域土地的什一
税,所以也会赞成改革。任命地主为田官的办法,只是在土地国有化过程中施行。
过一二十年后,田官就要择贤,不能世袭了。这个既要平均又要维护等级制的改革
方案,充满理想色彩。因为张载没有接近过政治权力的中心,这个方案,也基本上
是纸上的计划。他回到关中隐居后,还试图和朋友们一起买一些困地来进行这个井
田试验;他说:“纵不能行之天下,犹可验之一乡”。他的计划是在解决农民的土
地问题以后,广储畜、兴学校、成礼俗、救灾恤患、敦本抑末,实现所谓三代之治
的政治理想。这与他学术上提出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道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
世开太平”的崇高目标是一致的。试验虽然最终未能施行,但张载对他的理想一直
是深信不疑的。
与井田制联系在一起的是古代的分封制,由于宋以后皇权专制的越来越加强,
所以从宋到明不断有学者提出恢复井田制,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这样的问题。黄
宗羲甚至从屯田论证井田制的可行性。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