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上,程颐同程颢一样,认为“凡学之道,正其心,养其性而已,中正而诚,则圣
矣。¢微¨趣*晓,税,网! /已?发+布,罪~芯-璋,截/”(《二程集》第577页)他认为,学圣人之道,如果“只诵其言辞,解其训诂
而不及道,乃无用之糟粕耳!”(《二程集》第671页)他们认为,读书是为了穷理、
致用,如果仅仅“滞心于章句之末,则无所用也,此学者之大患。”(同上第1187
页)他们也提倡学以致用,二程说:“百工治器,必贵于有用。器而不可用,工不
为也。学而无用,学将何也?”(同上第1189页)以为求学治道,在于实用,就象
工匠制造用具一样,如果无用,工匠就不造它,学而无用等于白学。然而二程所讲
的致用,主要是指把孔孟之道的“义理”及其所体现的封建道德、纲常伦理用之于
修身治国。
二程从事学术活动多年,培养了一大批理学人才,特别是跟随程颐求学的弟子
很多,其中著名人物谢良佐、杨时、游酢、吕大中、吕大均、吕大临、邵伯温、苏
囗、尹(火享)、张绎等人。¨丸,夲?神*栈· +嶵?芯/璋′截-更\薪·快!在这些人之中,又以杨时和谢良佐最为出色,此二人对
洛学的贡献、对二程学说的承传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。
“洛学”的著作计有二程的《遗书》25卷,《外书》12卷,《文集》12卷,以
及《易传》、《经说》、《粹言》等。《文集》的前四卷是程灏的诗文集,后八卷
是程颐的诗文集。《经说》中的《系辞》、《书》、《诗》、《春秋》、《论语》
为程颐所作。《改正大学》为二程所作。《伊川易传》是程颐对《易经》的注解,
这部书集中体现了二程的理学思想,是程颐平生用力最多的著作。《粹言》是由杨
时精选后编写出来的二程语录。以上各种著作,现已被合编为《二程集》,由中华
书局出版发行于世。
三、天理学说有层次 格物致知明本末
从哲学角度讲,理学所探讨的中心问题仍然是宇宙自然和人生的问题,其着重
点主要是探讨社会人生问题,对于宇宙自然的探讨在儒家来说,历来重视不够。*萝*拉_暁?说- /追^蕞~新~蟑\洁/
《论语·公冶长》说:“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;夫子之言性与天道,不可得而闻
也。”对于人的本性问题,孔子只讲述“性相近也,习相远也”一句,他基本上不
讲天道,对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。这大概是受子产“天道远,人
道迩”这一思想影响。然而,孔子很重视“天命”,相信命运之天或主宰之天,因
为这个“天”是不可捉摸、不可驾驭的。从经验上讲,天似乎有意志又似乎无意志,
故孟子说:“莫之为而为者,天也;莫之至而致者,命也”(《孟子·万章上》),
孔子强调尽人事、知天命,对有益社会国家的正义事业,要竭尽全力去做,作一个
“君子”,应该对社会负责到底,做得到的,则是“天命”可为,如果失败了,也
“不怨天,不尤人”。荀子十分重视对天人关系的研究,提出了“天人相分”和
“制天命而用之”的学说,他不相信“天命”,认为天是自然现象,没有意志,特
别强调人的地位和作用。汉代的董仲舒从神学角度鼓吹“天人合一”,断言天有意
志,能主宰万物、主宰社会人事,把一切自然现象都说成是天的意志所为,乃至说
人是天的副本,是天依照自己的模样复制的。他还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