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小说网

繁体版 简体版
找小说网 > 中国历代大儒 > 第194章完结

第194章完结

理?他们认为,“知”是人们心中本来所固有的,只要于心上反省内求,即可认识

一切真理。·s^o¢e.o\.?n^e^t/程颢说:“只心便是天,尽之便知性,知性便知天。当处认取,不可外

求。”(同上卷2上)又说:“穷理尽性至命,只是一事。才穷理,便尽性,才尽性,

便至命”(同上卷18),所以只能向内用功,不需向外探求。因为天人是一体的,

心、性、命、天紧密相联,天理本来就存在于心中,故不须外求。二程更明白地说:

“致知在格物,非由外烁我也,我固有之也。”又说:“知者吾之所固有。”(同

上卷25)他们释“物”为“理”,认为心外之理和心中之理一致。因此,“格物致

知”的方法只是向内探求,只要使心中之理发扬光大,就可以穷尽天地之理了。

那么,为什么还须格物?在二程看来,心中固有之知是潜在的,要这种潜在的

固有之知显现出来,并使之发扬光大,就要经过“格物”的工夫。~x/w+b!b′o¢o?k_..c/o`m,二程说:“知者,

吾之所固有,然不致则不能得之,而致之必有道,故曰:‘致知在格物’。”(同

上)怎样去格物呢?二程说:“穷理亦多方,或读书讲明义理,或论古今人物,别

其是非;或应事接物而处其当,皆穷理也。”(同上)这就是说,穷理的方法包括

读书明理,评论古今人物的是非,对人接物处理得当等方面,这里一点也没涉及到

改造自然的实践,这说明他们在认识论上,也基本上是唯心论者。程颐倒是说过,

穷理需要二件一件地进行研究,积累多了,就会脱然贯通。他说:“须是今日格一

件,明日格一件,积习既多,然后脱然有贯通处。”(同上卷18)这说明,他在认

识过程论上,就有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这一思想,然而,他的这种贯通并不是归

纳,也不是科学的抽象,而是直觉思维中的脱然觉悟,同佛教禅宗的“顿悟”是一

致的。-狐^恋¨蚊^血~ .追¨蕞.歆?章_截*

不过,二程的认识论也不全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,其中还包含了一些合理因素,

这主要表现于他们对“闻见之知”的承认。二程把认识分为“闻见之知”和“德性

之知”两个层次。什么是“闻见之知”?二程说:“闻见之知非德性之知,物交物

则知之,非内也,今之所谓博物多能者是也。德性之知,不假闻见。”(同上卷25)

这就是说,闻见之知是人的感官与外界事物相接触(物交物)而得到的知识,程颐

说:“闻见博而智皆明”、“多识前言往行,识之多,则理明。”(同上卷18)强

调要多去掌握“闻见之知,还强调多去学习前人的经验,认为只有这样,才可使人

从迷到语、从愚到智。在强调学习的同时,二程也重视“思”,他们说:“学而善

思,然后可以适道;思而有所得,则可与立。”(同上卷25)这些都是二程认识论

中的合理因素。然而,从“德性之知,不假闻见”的观点来看,他们在认识论上终

于没有离开先验主义的窠臼。

二程的格物致知论,同他们的道德修养论虽然不可分开,但其认识论并不是其

修养论的全部,如说:“涵养须用敬,进学则在致知。”(同上卷18)有人问二程:

“进修之术何先?”程颐答曰: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