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小说网

繁体版 简体版
找小说网 > 中国历代大儒 > 第202章完结

第202章完结

经籍。′求¢书~帮` !蕪-错.内_容_因此,他在学术上的成就比其他方面更为卓著。虽然多次担任地方官职,但

每次的时间都不长。他自24岁开始做官,到71岁去世,共被授官20余次,而由于权

臣当道,多次遭受排挤,或辞而不就,真正在地方上做官总计不过10年,在朝做官

40天。可见,其仕途坎坷,很不顺意。

朱熹出身于儒学世家,他的父亲朱松对朱熹的教育十分认真。《宋史》本传说:

“熹幼颖悟,甫能言,父指天示之曰:‘天也’,嘉问曰:‘天上何物’?”这个

传说,说明朱熹自幼就是一个具有强烈求知欲望的人。由于朱松是在二程理学思想

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儒生,他对儿子的要求自然是按照儒家学做圣贤的目标去实行。

据《朱子年谱》中记载,朱熹在10岁时就“厉志圣贤之学”,每天如痴如迷地攻读

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。他自己回忆说:“某十岁时,读《孟

子》,至圣人与我同类者,喜不可言”。.2.叭′墈!书¨王· _吾·错?内/容*从此,便立志要做圣人。以后他又教育学

生说:“凡人须以圣人为己任”。

朱熹在学习上的勤奋用功,可以从《年谱》的记载中得知一二。据记载,当他

十五六岁时,读《中庸》“人一己百,人十己千”一章,“悚然警厉自发”,决心

“以铢累寸积而得之”。“人一己百,人十己千”是《中庸》第二十章中的话。其

原文说:“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辩之,笃行之。有弗学,学之弗能,弗措

也;有弗问,问之弗知,弗措也;有弗辨,辨之弗明,弗措也;有弗行,行之弗笃,

弗措也。人一能之,己百之;人十能之,己千之。果能此道矣,虽愚必明,虽柔必

强”。这段话是指导人们做学问的重要途径和方法。所谓“博学之”就是要广泛地

汲取各种知识;所谓“审问之”就是学习过程中须详审察问,把不明白的问题弄清

楚;所谓“慎思之”就是指思考问题须在慎字上下功夫;所谓“笃行之”,就是要

把所学的东西认真付诸实行。′比`奇′中¢文?徃_ ·已.发*布·嶵′新¨漳^节_《中庸》是儒家经典之一,它讲的学、问、思、辨、

行本来是学习和实行圣贤们的学说和道德规范。但作为一般的为学方法来看,上述

要求对我们是具有借鉴作用的。朱蕉在学术上之所以能够取得那么巨大的成就,就

是因为他能够按照这个途径和方法去实行。他后来深有体会地说:“某自十六七时,

下功夫读书,彼时四旁皆无津涯,只自凭地硬著力去做,自今虽不足道,但当时也

是吮了多少年苦读书。”(《年谱》卷1)、由于学习上进步很快,他在18岁时就考

上建州乡贡,19岁又考中进士。取得进士资格以后,朱熹继续勤奋读书。24岁时,

朱熹竞徒步数百里,求学于当时著名理学家、他父亲的同学李侗。公元1160年,正

式拜李侗为师。

李侗是程颐再传弟子罗从彦的高足弟子,而罗从彦则是二程著名弟子杨时的学

生。朱熹受学于李侗之后,便潜心于理学的研读,很快就成为李侗的得意门生。李

侗曾赞扬他:“颖悟绝人,力行可畏,其所诧难,体人切至,自是从游累年,精思

实体,而学之所造亦深矣”。并说朱熹“进学甚力,乐善畏义,吾党罕有。”(

《年谱》卷1)这样,朱熹终于全面继承了二程理学,并且进而集理学之大成,成了

宋明理学家中的最高代表。

朱熹年轻时,读书的范围十分广博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