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小说网

繁体版 简体版
找小说网 > 中国历代大儒 > 第203章完结

第203章完结

动。?s-o·s^o¢x!s!w*.*c·o+m+由此,朱熹便想出了建立“社仓”的办法,并建议朝廷广为推行,作为解决农

民在青黄不接之时的口粮问题的机构。他规定“社仓”的任务,是在青黄不接之时

贷谷给农民,一般取息20%,这就可以不向豪民高利贷粮,若发生小饥,息利可以

减半,若发生大饥、则可免除利息。当然设立社仓的最大好处可以防止农民暴动。

为此,朱熹于公元1171年在其家乡首创“五夫社仓”,作为试点,并上疏朝廷,建

议按其办法在全国范围推行。由于此法对官僚地主和高利贷者不利,因而未能广为

推行,只有极少地方,如福建建阳和浙江金华等地实行了这个措施。

朱蕉在做官期间,由于能够体察民情,对于民间疾苦有所了解,他的任务虽然

是维护封建剥削制度,但又竭力反对那种“竭泽而渔”的政策。公元1178年,他知

南康军(治所在今江西星子县),就在上任的那年,南康发生灾荒,朱熹发布了

《劝谕救荒文》,劝导富裕之家要同情和救济他们的佃客,“务令民食”,应将余

粮以公平的价格和足够的斤两开卖给农民,不使有“流移饥饿之患”。_求?书.帮¢ *埂¢新?嶵\全`同时要求农

民“各依本分,凡事循理”,不要离乡流亡。若有不轨,“定当追捉”。他又竭诚

上奏,恳求朝廷免征星子县的税钱,并要求上级拨支钱粮修复该地长江沿岸堤防,

用以工救饥的办法缓解口粮问题。自此以后,朱熹得出经验,认为要安抚百姓,使

他们不犯上作乱,就必须恤民。公元1180年,他又上《封事》,请朝廷“恤民”,

“省赋”。

公元1181年8月,浙东发生饥荒,朱熹受命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。到浙东

后,他不带随从人员,单车微服,去四方察访民情,“所至人不及知,郡县官吏惮

其风采”(《宋史》本传)。!萝`拉?暁+说^ _蕪`错/内.容_经过察访,朱熹亲眼看到许多农民因受残酷剥削和灾

荒而挣扎于死亡线上的凄惨现象,同时得知一些地方官的贪赃枉法行为。为此,他

大胆奏劾了绍兴府一个官员偷盗赈救饥民官米4160石的犯罪事实,又弹劾了衢州守

臣李峰隐瞒灾情和谎报政绩的事实。更值得一提的是,当朱熹发现当朝宰相王淮的

亲戚,吏部尚书郑丙和和侍御史张大经的密友台州太守唐仲友“违法扰民,贪污淫

虐,蓄养亡命,偷盗钱粮,伪造官会”等诸种罪行之时,能够不顾自身安危,连续

六次上疏弹劾,终于逼迫王淮撤去了唐仲友的官职。与此同时,他又雷厉风行地下

令惩办了一些贪官污吏,还惩罚了一些暴虐乡民的恶棍土豪。在浙东任上,朱熹也

上疏要求孝宗“尽出内库之钱,以供大礼之费为收粢之本”,诏谕户部减免欠税,

撤去那些不负责任的官吏,“遴选贤能,责以荒政。”(《宋史》本传》)以期达

到“下结民心,消其乘时作乱之意”的目的。

公元1189年,朱熹出知福建漳州。到任以后,便“奏除属县无名之赋七百万,

减轻总制钱四百万”(同上),在漳州任期内,他又提出了“行经界”的主张,要

求核实田亩,绘图造册,为什么要行经界?这是因为一些贫苦农民的田产早被官僚

地主兼并,造成了“产去税存”的不合理现象。田产被人夺走,税额仍在失去土地

的农民头上,使“贫者无业而有税”,“富者有业而无税,则公家有隐瞒失陷,税

计不足之患&rdq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