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dquo;有是理后生是
气”。他说:“天地之间,有理有气。理也者,形而上之道也,生物之本也;气也
者,形而下之器也,生物之具也。”他从逻辑上强调了理在气先,“理”和“太极”
是产生万物、支配万物的根本,“气”只是形成万物的具体材料。这样,朱熹就从
宇宙的本原、本体上否认了理不离气,而坚持了理为本的客观唯心论。
在“理”和“物”的关系上,朱熹强调“理”在“物”先。他说:“无极而太
极,不是说有个物事光辉辉地在那里,只是说这里当初皆无一物,只有此理而已。”
(《语类》)在宇宙万物形式之前,只是无形而实有的“理”存在着,“未有天地
之先,毕竟也只是理。有此理便有天地,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,无人无物,都无该
载了。有理便有气,流行发育万物”(《语类》)。这说明“理”存在于天地形成
之先,是产生天、地、人、物的总根源。
“理”“事”关系也是如此。朱熹说:“未有这事,先有这理,如未有君臣已
先有君臣之理,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,不成元无此理,直得有君臣父子,却族
道理入在里面。”(《语类》)从常识上讲,“未有这事,先有这理”无论如何都
讲不通,因为任何思想和道理都决不会凭空而来,如朱熹所讲的“未有君臣已先有
君臣之理”,这是绝对不可能的。朱熹这种“理在事先”的思想,只不过是他颠倒
了的世界观的最高体现,为了证明封建道德和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不仅存在于人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