兵之理由。当时的孝宗本想支持虞的建议,他问张栻:一卿知敌国事乎,金国饥馑
连年,盗贼四起”(同上),张栻答对说:“金人之事臣虽不知,境中之事却知之
矣。”孝宗曰:“何也?”张栻答曰:
臣切见比年诸道多水旱,民贫日盛,而国家兵弱财匾,官吏诞漫,不足倚赖,
正使彼实可图,臣惧我之未足以图彼也。……今日当下哀痛之诏,明复仇之义,显
绝金人,不与通使,然后修德立政,用贤养民,选将帅,练甲兵……且必治其实而
不为虚处,则必胜之形隐然可见”(同上)。
他分析了当时的形势,认为国内连年天灾严重,民贫日盛,国家兵弱财匾,并
且官吏荒诞很不可靠。自己没有足够的力量,因而没有足以屈服敌人的实力。正确
的做法应该是修德立政,用兵养民,选将帅,练甲兵,先作好准备,使自身有了足
够的实力,才可战服敌人,收复失地。孝宗为他的高见所折服,便否定了虞允文不
切实际的错误意图。
第二件事是虞允文重用史正志为发运使,名为均输,实际是大量掠取州县财赋,
致使远近骚然,士大夫争相指责其为害,张栻也向皇帝陈述其害,但孝宗因受了史
正志的蛊惑,认为只是取之于诸郡县的财赋,不是取之于民。张栻说:“今日州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