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quo;心即理也”。
最后,认为“人心”即“天理”。张栻的“心”“理”等同论具体表现他的
“人心”即“天理”论中。他说:
仁,人心也,率性主命知天下而宰万物者也,……诚能存而识之,扩充而达之,
生生之妙,油然于中,则仁之大体岂不可得乎!及其至也,与天地同德,鬼神同用,
悠久无疆,变化莫测。”(《全集》卷10)
在这里,他把“心”和“仁”说成是二而一的范畴,只要能扩充发展挥心的作
用,就可得到仁之大体,再加以扩充发,使之达于极至,就可以与天地同德了。就
这样,主观的“心”就和“天理”相一致了。他又说:“乐天者,安天理也,畏天
者,钦天命者也,其仁如天,则天下孰不归之。”(《孟子说》卷1)
以上这些思想,是对程颢《识仁篇》的进一步发挥。程颢说:“学者需是识仁,
仁者浑然与物同体,义、礼、知、信皆仁也。”(《宋元学案》卷13)又说:“克
己复礼之说,所谓礼者,天之理也。……己私克则天理存,仁其在是矣。”(《宋
元学案》卷50,《南轩学案》)张栻和历来的儒家学者一样,把仁看做是封建道德
的最高境界,他又通过对孔子“克己复礼为仁”的阐发,说明了“仁”是“人心”
的体现,其实质就是“天理”。这样,他通过“仁”这个中间环节,把“人心”和
“天理”融为一体了。
(二)在认识论上,张栻发挥了二程的“格物致知”论,并对知行关系作了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