胜处为讲堂及部勒群山阁,又作圆巷,学徒各来结庐,相与讲习。.第*一,看.书\惘^ !蕪,错-内~容~”(《全集》卷
36《年谱》)当时,他给侄孙陆氵睿去信中说:“山间近来结庐者甚众,诸生始聚
粮相迎,今讲堂前又成一阁,部勒群山,气象亦伟。”(同上)规模之盛,令陆九
渊十分惬意。他在应天山住了五年,其间来见教者逾数干人。这个时期,他充分地
阐发了自己的“心学”理论,其影响也逐渐扩大,这是陆九渊的学术高潮时期。他
在《与路彦彬》的信中说:“窃不自揆,区区之学,自谓孟子之后,自是而始亦明
也。”(《全集》卷10)自认为是孟子之后的正统儒学继承者。他不承认朱熹是
“道统”的继承者。陆九渊的讲学活动,直到1193年卒于荆门为止。当时能同以朱
熹为代表的理学相并立者,恐怕主要就是从儒学中异军突起的陆氏心学了,尔后七
百年间,“心学”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。
四、“心即理也”“宇宙便是吾心”论
陆九渊的思想体系一般被称为“心学”,因为这个思想体系是从“心即理”这
个命题出发来展开的。*求?书^帮¨ ·芜¢错^内-容!
据《象山先生行状》记载:陆九渊“年十三……读古书至宇宙二字,解者曰:
‘四方上下曰宇’,忽然大省曰:‘宇宙内事,乃己分内事;已分内事,乃宇宙内
事”。”这就是说,宇宙中的事,就是自己分内之事;自己分内之事,就是宇宙中
的事。从这个观点出发,他进一步发挥说:
东海有圣人出焉,此心同也,此理同也;西海有圣人出焉,此心同也,此理同
也;南海、北海有圣人出焉,此心同也,此理同也;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,此心
同也,此理同也。千百世之下而圣人出焉,同此心也,同此理也。”(《全集》卷
35)
东、西、南、北海泛指宇宙空间,概谓之“宇”;千百世之上、下,泛指时间,
概谓之“宙”。`h/u~l¨i*a!n^b!o′o-k?.^c+o_m-他认为宇宙之中,此心此理是同一的。因此,陆九渊又说:“盖心,
一心也;理,一理也。至当归一,精义无二,此心此理,实不容有二。”(《全集》
卷1《与曾泽之》)他批评朱熹析心与理为二,强调心与理合一,并且更明确地提出:
“人皆有是心,心皆具是理。心即理也。”(《全集》卷11《与李辛2》)“心即理”
是陆九渊心学体系的基本命题。在陆九渊看来,“理”不在人的心外,它存在于人
的心中,只有通过人心的活动,才能感知天地万物的存在,才能体认天地万物之理。
虽然讲心理合一,但必须通过人心的活动,才能体认“理”的存在,认识它的内容
和实质,这就是后来王守仁所说的“心外无理”。
那么,陆九渊所讲的“心”,究竟指客观性的人心,还是指他自己主观的心呢?
他说:“心,只是一个心。某之心,吾友之心,上而千百载圣人之心,下而千百载
复有一圣贤,其心亦只是如此。心之体甚大,若能尽我之心,便与天同。”(《全
集》卷35,《语录》)从字面上看,这个“心”包括了他自己的心,朋友的心,千
百载之上圣贤之心,千百载之后圣贤之心,自然是客观的“心”了,但是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