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quo;心”。“致其知而明
其明”的意思,就是通过对内心固有的“知”加以发掘光大,以达到通晓一切之目
的。怎样达到这一目的呢?魏了翁提出了一个“以敬为主”的方法。他说:“以敬
为主,则圣门传心之要也。是故敬焉者,所以此心而根万善者也。”“主静”是二
程和张栻的修养方法。所谓“主敬”,是通过自我修养和抑制,使自己固有的善良
之心保持专一不二、不为外物所动的修养方法,它类似于佛家的“定功”。所谓
“致其知而明其明”的方法,实际上是陆九洲“发明本心”的修养方法和认识方法。
魏了请也主张“先应乎其大者”,他说:“大者立,则小者达焉”(《文集》卷49,
《均州尹公亭记》)。不过,他讲“先立乎其大者”主要目的是为了克服朱熹学说
的烦琐、迂阔之病。其实,魏了翁在治学方法上并不赞成陆九渊不读书、不穷理,
静坐而论道的治学方法。他主张“循环读经,亦以此明此心”,这是要求把朱熹的
“格物致知”同陆九渊的“自存本心”结合起来,主张通过“致知”的途径去“发
明本心”。他既主张以明本心为根本,又要求熟读经书,既抛弃了朱熹“今日格一
物,明日格一物”的支离无所归宿的方法,又否定了陆九洲“六经注我,我注六经”
的态度。这就是魏了翁“致其知明其明”的认识论之基本特点。
(三)“欲有善不善存”的“理”“欲”关系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