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于德性之外者,所以为学的方法,则专主于心,而反对外求。
再次,从“以德性为本”出发,形成了反求于心的唯心主义认识论。吴澄的认
识方法,主要是求吾心中之知,即反求诸心,在心上下工夫。这是吴澄理学思想的
根本特点。他认为,天所给予我的,我之所以为人,都在一心,心是主宰,心是统
会,所以为学之法专主于心,“必以德性为本”。因此,吴澄在强调心的重要性时
说:“孰为要?孰为致?心是已。天之所以与我,人之所以为人者,在是。不是之
求而他求焉,所学何学哉?”(《吴文正公全集》卷5《王学心字说》)在吴澄那里,
反求吾心既是为学的根本方法,也是认识的根本方法。
末次,基于反求诸心的认识论,吴澄对朱熹的“格物”说作了符合心学思想的
修正。其修正主要有二:(一)将“格物”解释为纯粹的感性认识。朱熹“格物”
的原意是指穷至事物之理而至其极,而吴澄则说“格物”是所闻所见之知,成了单
纯的感性认识,而将推究事物之理排除在外。他认为,事物之理早已具于吾心中,
所谓“格物”无非就是以多闻多见启发我心中那个固有之理,然后再推致我心中之
理而至于事事物物。可见,吴澄在这里采用了“内外合一”的手法,将事物之理变
成了心中之理,使“格物”变成了“格心。”(二)将“格”解释为“悟”、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