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小说网

繁体版 简体版
找小说网 > 中国历代大儒 > 第270章完结

第270章完结

文。¢墈¢书_屋? ?首?发~他回答说:“曾经听祖父朗读这些书文,我在一旁便默默地记在心里了。”众

人听了,无不叹服其记忆力之强。此后,王守仁被送入家塾,正式开始了他的读书

生活。

10岁那一年,父亲王华进士及第,高中状元,授官翰林院修撰。第二年,王华

将父亲竹轩公和儿子守仁一同接往京城(今北京市)官邪。竹轩公为人洒脱,向有

名士风度,现在又因儿子考取新科状元,胸次更加豪爽、超迈。赴京途中,与文士

相遇,往往即兴题咏,吟诗作赋。一日路过金山寺,与客饮酒半酣,诗兴大发,本

想信手草成一篇,不料微吟半晌,迟迟未就,只得在那里默默发窘,这时,聪明而

自负的王守仁从祖父身边一下子站了起来,脱口吟成一首七言绝句:

金山一点大如拳,打破维扬水底天。

醉倚妙高台上月,玉萧吹彻洞龙眠。

顿时,四座皆惊,众人喷喷称叹。有人想再试一试守仁的诗才,又以《蔽月山

房》为题,令其吟诗一首。0*0!晓-税`旺¢ `追+嶵\辛_彰~踕¨守仁不假思索,随即应口诵道:

山近月远觉月小,便道此山大于月。

若人有眼大如天,还见山小月更阔。

这两首七绝诗,既有气吞环宇之概,而又富含哲理,竟出自11岁孩童之口,充

分显示了王守仁少年天才,颖悟夙成。

次年,王守仁在京城就塾师受学,仍旧豪迈不羁,自由放任。父亲王华时时为

此而忧虑,但竹轩公却认为守仁孙儿天性使然,必有所成。一次,守仁与同窗学友

在长安街游玩,偶然遇到一位相士,面对着他仔细打量了一番,然后诧异地说道:

“我为您看一个相,您一定要紧记我的话,当您胡髯飘拂衣领的时候,就会进入圣

贤之境;当您胡须长达上丹田的时候,就会结成圣贤之胎;当您胡须长达下丹田的

时候,就会修满圣贤功果。”守仁听了,深感其言,自那以后每每对书静坐凝思。

他曾经向塾师问道:“什么是人生第一等事?”塾师答道:“只是读书举进士而已!”

守仁听后不以为然,当即辨驳道:“举进上恐怕不能算第一等事,而读书学做圣贤

才是头等大事。!j+j·w\x¨c¨.,i¨n^f-o.”不看重登第做官,而有志于读书学做圣贤,这表明一个12岁的少

年已经开始关注学习目的,探索人生价值了。

13岁时,王守仁的母亲不幸去世,他从此失去了母爱,感到人生的莫大痛苦。

传说王守仁曾一度饱受继母的残酷虐待,为了改变自己的痛苦处境,他煞费心思,

想出一个惩治继母的好办法。有一天,他去街市买回一只长尾林鹗,悄悄藏在继母

卧室的被子里。当继母晚上睡觉打开被子时,长尾林鹗猛然飞出,在屋子里一边扑

腾,一边怪叫。按传统风俗,最忌野鸟入房。继母当下感觉到这是不祥之兆,十分

担忧大祸临头。趁此机会,守仁便从街市请来了一个早被收买的巫婆,假装守仁生

母附体以恐吓其继母说:“你虐待我儿子,我今天要你的命!那长尾林鹗就是我的

化身,你要放明白一点!”继母顿时浑身直打哆嗦,随即扑通一声跪在地上,一个

劲地向巫婆磕头求饶,并发誓从此不再虐待守仁。后来,继母“于是遽改其行,一

朝而为贤母。”(清·唐甄《借书》第4页,中华书局1984年版)

三、泛滥词章

王守仁人生观和学术思想的形成与发展,经历了前、后“三变”的曲折过程。

对此,黄宗羲在《明儒学案·姚江学案》中作了简明扼要的概述:

先生(王守仁)之学,始泛滥于词章,继而遍读考亭之书,循序格物,顾物理

吾心,终判为二,无所得入,于是出入于佛、老者久之。及至居夷处困,动心忍性,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