视作宇宙万物的本原,主张“发明本心”、“致良知”,属于主观唯心主
义哲学范畴。王守仁集来明心学之大成,他在全面继承和批判儒家人性论的基础上,
着重对孟子“尽心”说和陆九渊“心即理”说进行了吸收和改造,创建了以注重内
心即人的主观能动性为特色的新儒学——阳明心学,从而达到理学发展的高峰。在
阳明心学体系中,“心即理”、“知行合一”、“致良知”是三个最为重要的论题,
由此也形成了王守仁独到的教育思想,下面予以分述。
心即理“心即理”是王守仁心学的逻辑起点,是其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,也可
以说是他的宇宙观。在“心”与“理”的关系问题上,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产生了
很大分歧。程颐认为“须是遍求”事物,方可“达理”(《河南程氏遗书》卷19);
朱熹继承程氏学说,提出了“即物穷理”的主张。而陆九渊则认为“理”不寓于外
物,而存在于人的心里,“人皆有是心,心皆具是理,心即理也”(《象山全集》
卷11《与李宰书》)。不过,陆九渊的“心”即“理”说在主观唯心主义方面还不
够彻底,对“心”与“理”的关系问题还存在并列倾向和把“心”客观化的痕迹。
而王守仁则克服这个缺陷,发展了陆氏“心即理”这一命题,主张“吾心之良知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