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心与天地、万物关系极大,通过“慎独”的功夫治心,心为天地万物之本,
本正则天地万物悉正,以此为出发点,齐家则家齐,治国则国治,天下太平则易如
反掌。0~0,晓+税·蛧. -追!蕞\歆~璋~洁,这里,体现出刘宗周思想的心学特征。
“诚意”与“慎独”密切相关。如果说“慎独”是刘宗周全部学说的宗旨,那
么“诚意”则是他的全部学说的根基。这里,先要理解什么是“意”。刘宗周说:
意者,心之所以为心也。止言心,则心只是径寸虚体耳,著个意字,方见下了
定盘针,有子午可指。[注]
心之主宰日意,故意为心本。不是以意生心故曰本,犹身里言心,心为身本也。
[注]
因此,“意”是“心”之本体,是人心中超越的价值,是“至善”,是“道心”,
是“至善之所上”。·s^o¢e.o\.?n^e^t/刘宗周还特别指出,“意”是“有而未始滞于有,无而未始沦
于无,盖妙于有无之间而不可以有无言者”,也就是说,“意”合摄了一切价值但
又不表现为任何具体的价值规定,具一切相而不落于任何实相。所以“意为心之所
存,非所发”,为未发之中。
“意”既然不是现实的活动,而只是一种超越的潜存,那么它就不可能是“动
念”,而是“至静”。刘宗周与弟子的一段对话说:
问:“一念不起时,意在何处?”
先生曰:“一念不起时,意恰在正当处也。念有起灭,意无起灭也。”
又曰:“事过应寂后,意归何处?”
先生曰:“意渊然在中,动而未尝动,所以静而未尝静也。”[注]
在关于“未发之中”这一点上,刘宗周揭出“意”这一个重要范畴,指出“意
无所为善恶,但好善恶恶而已”[注],也就是说,“意”只是善必好,恶必恶的一
种潜在意向,不是好善恶恶的具体活动。¨秒¨蟑\結+小,税+枉_ ^唔?错/内\容?由此出发,他对朱熹、陆九渊、王阳明等
人都进行了批评:
朱子惑于禅而辟禅,故其失也支;陆子入于禅而避禅,故其失也粗;文成(即
王阳明)似禅而非禅,故不妨用禅,其失也玄。[注]
刘宗周所说的一意”既然如此,那么如何“诚意”呢?他说:
意根最微,诚体本天。本天者,至善者也。以其至善还之至微,乃见真止;定
静安虑,次第俱到。
也就是说,通过“定静安虑”的功夫,使意“以其至善还之至微”,以实现对
超验价值本体的还原。《中庸》说“诚者,天之道也;诚之者,人之道也”,《孟
子》说“诚者,天之道也;思诚者,人之道也”,“诚意”就是要以“思诚”的人
道践履实现天道的本诚。刘宗周说:“诚意云者,即思诚一点归宿工夫也。”[注]
正因为“诚意”是一点归宿功夫,故正心先诚意,这是“由末以之本”,因为“诚
以体言,正以用言”,诚意是体,正心是用。
“诚意&r